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彰显质量认证担当作为
时间:2023-03-16 浏览量: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运用质量认证手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近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总局党组有关部署要求,围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认识?质量认证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哪些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和短板?有哪些具体举措?”等问题,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彰显质量认证的担当作为。


一、质量认证有责任有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彰显作为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质量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被称为质量管理“体检证”、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党中央、国务院将质量认证定位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明确将其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赋予质量认证更加光荣、更加重要的职责使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质量认证有责任也有能力彰显积极作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质量认证为市场经济提供通用互认、权威公信的质量评价和信用证明服务,维护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防止区域或行业壁垒,促进市场统一开放和循环畅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多处对质量认证提出明确要求。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质量认证发挥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功能,服务于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党中央、国务院多项“放管服”改革举措采用质量认证手段,明确要求对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认证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律转为认证。


(二)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质量认证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安全底线同时提升质量高线,助力加强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助推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贸易强国等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政策规划都对质量认证提出明确要求。


(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质量认证能够有效提升食用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装备质量安全水平,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等方面大有可为。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农产品认证体系,鼓励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


(四)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质量认证能够深化区域间贸易交流,促进区域间产销对接和产业联动,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升级,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各地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纷纷将质量认证作为打造区域质量品牌、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手段。


(五)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国际上普遍将质量认证作为促进贸易便利畅通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标准协调、规则一致、结果互认的合格评定体系,实现“一次认证,国际通行”,便利国际贸易交往,是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工具。随着RCEP、CPTPP等自贸区建设的推进,涉及质量认证的制度型开放安排将更加完善,作用将更加彰显。


二、质量认证服务新发展格局取得积极成效


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按照总局党组“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和“一个大市场,两个强国,三个监管,四个安全”的工作着力点,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通用互认、权威公信的质量认证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认证机构1128家,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336.6万张,获证企业93.9万家,质量认证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服务新发展格局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市场制度规则统一,降低市场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是强化质量认证体系的顶层设计,促进市场规则统一和循环畅通。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建立起与国际全面接轨的质量认证体系,实施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认证制度,全面覆盖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和人员各领域,提供全社会通用的质量评价和信用保证,为服务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我们加快修订《认证认可条例》,发布《“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推动质量认证体系更加适应新发展格局。二是加快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建设,培育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整合节能、环保、低碳、循环、可再生等多个涉及绿色生态的评价制度,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目前绿色产品认证已覆盖建材、快递包装、电子电器、纺织品等90种产品,累计颁发证书2万余张、获证企业2千余家,有效降低了绿色产品的市场成本。三是推进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防止重复准入。联合相关部门制定改革方案,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布《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优化电子电器产品准入管理制度,对安全风险较低、技术较为成熟的9种产品不再实行强制性认证管理,调整优化强制性认证程序,统一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和强制性认证电磁兼容(EMC)检测要求。四是强化认证行业监管,维护质量认证的公信权威。2022年,部署组织认证从业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查处违法违规机构59家;加强对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货车、家用燃气器具等高风险CCC产品的监管,对存在违规的1371张认证证书作出暂停、撤销处理;对134家认证机构进行资质核查,撤销资质条件不符合或提交虚假材料的31家机构资质。


(二)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质量基础设施作用,支撑产业经济提质升级。一是健全重点产业质量认证体系,增强产业基础能力。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轨道交通设备、机器人、北斗导航、商业密码、金融科技等产品认证,推动钢铁、航空、汽车、工程勘察设计等行业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积极开展创新管理、可持续管理等体系认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二是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针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质量管理短板,运用认证手段提升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国各地出台545项激励政策,倡导352家认证机构累计为21万家企业免费培训超过百万人次,为37个行业2万余家小微企业实施精准帮扶。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在全国率先启动区域试点工作,探索区(县)域产业提升的有效路径,96.95%的小微企业反映提升成效明显。据统计,提升行动帮助小微企业产品合格率平均提升20%,消费者满意度平均提升26%,企业利润率平均提升10%。三是积极推行高端品质认证,促进消费升级。鼓励认证机构开展有机绿色、智能家电、高清显示、无障碍环境等高端品质认证,引导企业生产高于一般技术要求的高品质产品,增加优质供给。四是大力开展服务认证,培育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开展养老服务、健康服务、金融服务、环保服务、商品售后服务等服务认证,颁发证书数量相比总局成立时增长11倍,达6万张。五是构建网络安全认证体系,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建立实施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网络关键设备及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移动应用程序(APP)、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认证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网络安全认证体系,仅APP认证就已覆盖地图导航、旅游服务、购物消费、学习教育、网上银行等常用领域,助力数字经济规范发展。


(三)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起有机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在内的食品农产品认证体系,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质量认证服务。一是以有机产品认证为着力点,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推动全国128个县域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帮助1.5万家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5万张,全国有机产品销售额达951.6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有机消费市场。二是以服务认证为着力点,探索延伸做强乡村产业链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行绿色市场、乡村民宿等服务认证,促进农贸、旅游观光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浙江莫干山通过民宿服务认证的助力,成功培育了上百亿的乡村民宿产业。三是以棉花可持续认证为切入点,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建立棉花等农业领域可持续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培育新疆棉花等我国可持续发展品牌,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一是优化质量认证服务供给,提升对区域经济的支撑服务能力。根据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机构指定方式,优化指定机构的区域布局,扩大指定机构的覆盖范围。5年来,CCC指定实验室由195家增加到280家,资质能力不断拓展,满足了产业发展急需。同时,积极支持地方加快发展质量认证服务业,鼓励各地开展质量认证示范区创建,支持浙江率先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综合配套改革,成功开展了绿色产品认证、民宿服务认证、电动自行车CCC认证等试点,促进了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推动质量认证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支持组建“长三角”国际认证联盟,促进“长三角”地区认证检测资源共享、结果互认;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湾区认证”,推动“一次认证、三地通行”,促进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三是运用质量认证手段,培育区域质量品牌。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发挥第三方认证的作用,打造“浙江制造”“上海品牌”“丽水山耕”“蒙字标”等一批区域质量品牌,提升区域质量品牌的辐射拉动效应。


(五)围绕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互认,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发挥质量认证的国际化优势,推动内外贸认证认可对接,疏通国际贸易堵点,提高对外贸易便利化程度,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一是务实推进多双边合作。加入21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固定合作机制,对外签署15份多边互认协议和127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多边方面,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全部四大合格评定体系,76家中国机构成为体系成员,惠及数万亿美元电子电器国际贸易;加入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和全球食品安全倡议,惠及2万余家食品农产品企业。双边方面,建立中欧、中德、中俄、中韩、中美等固定合作机制,达成电子电器、有机产品、食品农产品等多项双边互认成果。二是打造合格评定服务企业“走出去”平台。为企业提供国际合格评定政策、技术法规、标准等服务,累计发布合格评定国际资讯600余篇,服务企业20余万家次;广泛收集中国企业面临的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及时发布防疫用品、取暖设备等国外市场准入及质量认证要求,通过WTO评议机制对24个国家开展贸易政策审议,助力出口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三、质量认证将在新征程上实干为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彰显更大作为


质量认证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短板,一是服务供给不足,高水平供给短板明显,难以满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二是行业大而不强,从业机构及人员能力素质有待提升,缺乏具有国际影响的制度品牌和机构品牌,我国质量认证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不足。三是统一管理有待加强,一些行业和地方开展的形似认证的多种评价活动,容易形成市场壁垒,不符合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四是社会公信力不强,认证行业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认证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影响市场对认证结果的采信。我们将牢记实干为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质量认证工作向高水平供给、高质量发展方向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彰显更大作为。


(一)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攻坚克难持续深化改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持续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稳步扩大自我声明实施范围,积极推动企业自检自证,继续深化“CCC免办自我承诺便捷通道”创新试点工作,进一步便利市场准入。二是全面推进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改革。加强告知承诺方式新设立机构的资质核查工作,积极推进认证机构批准书电子化进程,进一步激发认证市场活力。三是积极探索认证人员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建立认证从业人员认证制度,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


(二)以提升服务供给为着力点,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质量提升。一是围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深入开展重点产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推动质量认证在航空、汽车、轨道交通、北斗导航、工程建设等重点产业的应用,重点做好行业特色质量管理体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北斗基础产品、无障碍环境等认证工作;二是围绕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研究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统筹运用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多种认证手段服务“双碳”目标;三是围绕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大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产品、移动应用程序(APP)、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服务等认证工作力度;四是围绕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进人民福祉,积极推行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无障碍环境等高端品质认证和养老、健康、金融、社区服务等服务认证;五是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完善食品农产品认证体系,增加有机生态农产品供给,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六是围绕支持中小微企业,持续深化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区域试点工作,助力区域产业做优做强;七是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整合绿色产品评定认证制度等重点工作,指导各地规范以质量认证为手段培育区域质量品牌的创建活动;八是围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推动粤港澳三地开展“湾区认证”,实现“一次认证,三地通行”;深入开展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推进行动,培育“三同”高端质量品牌。


(三)以促进国际互认为着力点,增强我国质量认证的国际影响,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际循环。一是拓展多边双边合作成果。针对出口受阻多发的食用农产品、电子电器等领域精准发力,推动“小而美”的互认合作项目,强化重点出口产品“一站式”服务能力。二是深化“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与海合会、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合格评定规则、制度的对接,与周边及重点贸易国别积极开展制度比对、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务实合作项目;三是升级“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信息平台”。提升平台传播影响和服务功能,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精准便捷的合格评定资讯服务。四是积极应对国外合格评定技术措施。开展核心关键领域境外合格评定活动对我国产业影响研究,会同相关方面做好能源资源、先进制造、基础设施等领域境外合格评定技术贸易措施应对工作,打造自主认证品牌。五是支持合格评定机构国际化发展。鼓励国内机构与国际同行加强合作,推动国家层面合作互认成果有效落地,支持国内外机构开展合作互认,推动合格评定服务国际化、本土化。


(四)以推进系统监管为着力点,维护质量认证的公信权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传递市场信任。一是加大认证行业规范整治力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推动分类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重点关注认证风险高和社会关注度高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机产品认证、HACCP认证、知识产权认证等领域,严厉打击虚假认证、减少遗漏程序、不合规远程审核、审核员挂靠等违规行为。二是严把获证产品安全准入关。加大力度查处CCC产品无证出厂销售等违法行为,加强认证有效性抽查,重点抽查儿童用品、小家电、电线电缆、电动自行车、有机产品等社会关注度高的获证产品,强化CCC产品自我声明信息的核查监管。三是强化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指导推动认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完善退出机制;推动质量认证信息数据全面融入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CCC认证全过程追溯与监测平台,完善“认证人员现场审核网络签到监管系统”,强化CCC证书联网核查机制,推动线上线下监管一体化;四是健全协同治理机制。发挥统一市场监管体系的综合效能,强化全国认证监管“一盘棋”格局,加强行政监管与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息共享和监督联动,提升行业治理综合效能。


(五)以加强基础建设为着力点,完善质量认证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制度保障。一是加强法治保障。加快修订《认证认可条例》,配合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修订工作。二是完善政策规划,抓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等规划实施,开展质量认证服务新发展格局政策课题研究,着力突破体制机制和管理政策上的瓶颈短板。三是强化标准引领。针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合格评定的应用需求,实施一批重点标准研制项目。四是夯实技术支撑。加强合格评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着力提升绿色低碳、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技术支撑能力。五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加大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培训力度,健全认证监管技术专家队伍。六是完善信息化平台。提升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政务服务功能,建设质量认证全过程追溯与监测平台,推动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