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1月3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介绍2024年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提问:当前各方普遍认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可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产生不利影响。我想问,是否会影响中国绿色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和力度?2024年的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工作安排?谢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赵辰昕:您所关注的中国绿色转型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决心与力度问题,我愿分享以下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双碳”目标,并非外界要求我们这样做,而是我们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我们坚信,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将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通过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现出中国“言出必行、行则必果”的坚定承诺。
遵循“双碳”目标任务的总体要求和政策体系布局,2024年,我们委员会与相关部门协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新进展和新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速推进绿色转型。我们出台了旨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指导意见,并连续推进了近200项具体措施。发布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推广了112项绿色技术和47个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二是大力实施节能降碳。我们制定了节能降碳两年行动方案,发布了7个行业的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行动。预计全年能耗强度将下降3%以上,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是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新机制。我们全面推进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工作,推动相关部门出台了194项“双碳”领域的国家标准,指导地方逐步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
四是持续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出台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发展节水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政策,并安排了超过600亿元的政府投资,支持环境基础设施、“三北”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同时,出台了《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中央和地方年均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增加至近3000亿元。
五是全力推进“两新”工作。2024年,我们安排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以支持“两新”项目。截至2024年前11个月,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8%,对总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在以旧换新活动中,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渗透率连续6个月超过50%。
2025年,我们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周年,同时也是我国作出“双碳”目标重大宣示的五周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各方携手,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持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大任务,加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一是坚决打好能耗双控收官战,确保“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二是前瞻性规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制定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推动国家碳达峰试点项目,加速建设一批零碳园区。三是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和标准体系,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四是持续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五是推动“两新”工作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正如袁达同志所发布的重大信息,我在此再次强调,2025年,“两新”政策将扩大资金规模、拓宽覆盖范围、优化实施策略、增强撬动效应。我们将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实际行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和众多企业能够深入了解并享受到政策红利。近期国内围绕零碳园区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和部委层面的政策,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的政策体系,为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全面拉开帷幕奠定了基础。
2024年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并将其作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的方向和战略指引。
2024年12月13日,工信部召开会议,要求建设一批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将零碳园区纳入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
2024年12月26日,全国工信会议进一步细化了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提出探索推进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2025年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表示,将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加快建立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和零碳乡村。2025年1月8日,国家发改发布最新政策,将鼓励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的应用,政策为零碳园区的设施升级提供了具体支持和资金保障。这一系列政策充分体现了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为2025年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零碳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政策的逐步细化与实施,零碳园区建设将在2025年全面拉开帷幕。零碳园区,是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系统性地结合“碳中和"理念,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碳汇,碳捕集利用、碳交易等技术或方法,通过产业、设施和资源的低碳化、循环化利用,在园区内部实现碳净排放量接近或达到零,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
园区作为大量产业的承载空间,可分为工业园区、商业园区、物流园区,将在经济发展和低碳化发展的平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将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与主营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将是大多数园区和企业未来必修的课程。企业的碳排放通常分为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制造业企业例如动力电池生产商,范围一和范围二占比大概为30%,范围三为70%。产业园区的范围一和范围二大部分与能源供给,如供电和供热,以及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有关,基本上可看作产业园区中能源系统相关的排放。另一方面,在园区的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一般包括建筑、道路、供水、排水、供配电、通讯、网络、安防等,其中主要持续产生排放的暖通空调、供配电和供排水等和能源系统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见有效降低产业园区能源系统的碳排放是正面影响其整体范围一和范围二减碳目标的重要方式。根据上述分析,通过能源系统降低产业园区的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将很大程度上完成各个企业之间范围三的排放降低,可谓事半功倍。能源系统的减碳潜力,可将能源系统拆分为三个环节:能源供给、能源分配和能源使用。能源供给,是指为满足各类园区场景能耗需求所使用的一次和二次能源。园区能直接使用的一次能源十分有限,大多集中在因地制宜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天然气等形式;大部分能源供给来自内外部的二次能源供应,例如电网或园区电站的电力、煤炭制品、煤气、液化气和热力等。能源供给的低碳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园区碳管理的效果,是实现低碳化运营的重要一环。能源分配,它重要性往往容易被人低估。作为连接能源供给端和能源使用端的基本环节,能源分配系统负责实现包括水电汽热等各类能源的传输和控制。在电力方面,配电系统连接电网、分布式发电设备以及用电设备,主要包含的关键技术一般有一次配电系统、二次配电(继电保护)系统、交直流设备、储能和无功功率补偿系统、综合能源管控系统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热力和水也是园区能源分配的重要部分,其中热力部分主要包含常见的供暖、通风、空调和生活生产热水的分配管道和相关系统。对于工业园区,通常还配有动力能源中心,能源产生后向各个工艺生产场所、环节输配。能源使用在产业园区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如厂房、办公楼、仓储、园区公共区域的能耗;主要产业生产环节的能耗,如生产线的能耗;园区使用人员交通和其他活动能耗,车辆等。
第一,能源管理
结合科学的能源系统建设规划,高效的能源管理也是保障园区健康运营的保障。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有效的管理工具,优化迭代管理流程,园区的运营方才可能逐步完成既定的减碳目标,早日实现智能低碳的园区建设任务。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选用和建设也是综合能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成熟的风光等设备和系统,到正在高速发展的储能、电驱动汽车,以及能源等各类新型能,选用适当的设备和技术路线,可以帮助园区进一步实现减碳目标。融合了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的微电网管理方案,使得主网供电和自供电的方案得到有效优化,而且降低能源的使用成本。同时,微电网的孤岛运行模式也保证了用电单位的独立性。在用能需求多变且新能源占比逐步扩大的当下,能够提高局部电网灵活性、可靠性和新能源穿透率的微电网技术也是节能降碳的关键技术。从被动接受能耗指令到主动根据大电网和负荷的情况进行区域调控,它可以帮助运营方更好地统筹和管理区域内的能源系统,也能更好地对接面向未来的双向电网理念和售电/碳交易等金融系统。综合数字化能力体现在多类系统间相互交互和耦合的能力,例如电力和热力的耦合,安防和消防等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楼宇内系统根据人流和空间具体使用情况的自动调节等。碳中和必须建立在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精确核算企业/园区碳排放的基础之上,对各类碳排放数据须满足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原则。因此,搭建具备完善的数据透明度和颗粒度的能源(碳)管理系统,以及在此之上的园区综合数字化 平台,将为园区实现智能化和低碳化提供基础性支撑。在以上领域做到极致后,应当满足零碳建筑的标准,在新建和改造建筑过程中贯彻低碳设计理念,普及低碳建材的使用,加强建筑垃圾的循环回收再利用,再加上低碳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分布式能源的引入,之后再通过补充采购绿电等方式,实现零碳建筑的目标。除了先进的理念,实用趁手的工具也是实现流程优化的关键。例如在碳排放排查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原始数据采集和计算能力将整个园区的碳排放以可视化的手段呈现出来作为优化的决策依据以及各类改进效果的验证。在数据呈现外,碳排放的降低还需要各类成熟或在发展中的设备和系统支持,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各类智能配电、楼宇和仓储设施等。使用这些工具可以让决策和实施实现闭环操作,从而形成优化改进的基本迭代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