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关注 | 高质量认证助力企业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8-02 浏览量: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1997年提出的《京都议定书》及2015年提出的《巴黎协议》,为全球范围气候变化管理提出了总纲领。2018年10月8日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的《全球升温 1.5ºC 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指出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不是2摄氏度或者更高,将能够显著避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影响。从《博鳌亚洲论坛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2年度报告》中获悉,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球已有136个国家、115个地区、235个主要城市和2000家顶尖企业中的682家制定了碳中和目标。碳中和目标已覆盖了全球88%的温室气体排放、90%的世界经济体量和85%的世界人口。

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双碳”目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强调二者之间如何平衡,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看,应更侧重于如何让“双碳”目标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或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同时也孕育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碳中和”目标一方面改变了行业的供需、竞争、政策、客户、供应商、产业链等环境与主体,另一方面也促进行业中的企业转变发展模式以应对环境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家第三方认证机构,我们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企业目前都面临着诸如以下各方面的内外部挑战:


外部挑战

1.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一方面联合国及主要经济体都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规则,中国双碳相关政策强度也在加大;另一方面,欧盟正在推动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提高贸易壁垒,不排除其它发达经济体将效仿欧盟的做法。 

2.价值链的低碳重塑已然开启。企业客户和买家提出越来越高的低碳要求的同时,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的可持续性,民众的低碳消费理念正在觉醒。

3.企业面临减排中的技术障碍和投资障碍。在实施减排的工作中,除大家熟悉的新能源等技术路径,找到适合自身的减排技术仍然非常困难。相关技术中,新高效设备、可再生能源、负碳技术的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报率不高都成为企业在减排工作中面临的障碍,同时大多数企业对绿色金融等概念理解不够,阻碍了绿色融资的推进。


内部挑战

1.企业管理不完善。企业内部的碳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架构不全,职责与职能分配不够清晰,对于企业自身的减排目标并不明确。

2.企业低碳战略缺失。缺乏清晰的碳中和战略,应对气候变化方针与策略过于笼统,缺乏强而有力的行动方案。

3.企业专业能力薄弱。中层管理者的低碳减排意识不足,同时内部缺乏有知识和能力的节能、低碳专业人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服务客户的同时,会建议企业做好碳中和战略和顶层设计。在充分做好企业调研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内外部市场环境、国际国内相关规则秩序及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制定中长期的《碳中和行动方案》。

图片

在《碳中和行动方案》中,除了做好内部碳管理,还要加强供应链管理,同时加强产品低碳创新,并充分利用碳市场、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实现减排价值,提高投资收益。

1.加强企业内部碳管理。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碳减排目标和社会目标统筹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让员工了解企业本身对环保的重视。

钛和认证针对企业内部管理开发了针对不同层级员工的培训课程,完成了对上海药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麦格纳汽车、上海航天电子、隆基光伏科技、斯派莎克工程(中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制造企业中高管理层的培训。

2.加强供应商管理。首先,要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的认同,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再次,供应链成员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最后,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目前,钛和认证和达能中国、施耐德等合作,完成了对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培训,并协助供应链企业完成能源管理、碳排放核算、碳抵消等工作。

3.加强产品低碳创新,助力客户低碳转型。在双碳背景下,用户侧将更加关注产品的低碳属性,低碳是未来除质量、价格、科技含量、用户体验等传统元素外,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未来需在下列几个维度考虑产品及服务的低碳属性:

1)产品能效等级;

2)产品原材料消耗,合理使用可回收材料;

3)产品在用户侧的能耗和碳智能监测功能;

4)供应商的优化;

5)协助用户实现减碳目标。

4.开发低碳技术,挖掘减排场景,实现碳资产变现。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研发优势多开发低碳技术,在新产品研发中重视产品在用户侧的节能增效,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在满足方法学特定要求的前提下,未来可将低碳技术产生的减排量签发成碳减排资产,帮助客户减排的同时,实现碳资产收益。如果没有现成的方法学可直接使用,可以针对特定技术类型开发新的方法学。